留学在线 > 艺术 > 留学攻略 > 如何看待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与地方债风险?央行行长潘功胜回应

如何看待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与地方债风险?央行行长潘功胜回应

2023-11-28 15:00    来源:留学在线       阅读量:

11月28日,在香港金融管理局-国际清算银行高级别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做了演讲并在问答环节回应了关于如何看待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与地方政府债务的问题。

对于房地产市场,潘功胜表示,当前确实遇到了一些波动,但不仅仅是中国,很多国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转型期,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对于新房的需求在下降;第二,房地产市场在城市之间呈现出分化的状态,一二线城市比较稳定,但三四线城市需求下降;第三,城市化在继续,租赁需求在不断增加。

潘功胜表示,在长期看来,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是有益的,但短期内也应当防止溢出性风险。他谈道:“对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降低首付比例,降低房贷利率,鼓励商业银行和借贷者去商谈更优惠的利率,提供金融支持”保交楼“,向地方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向低收入人群提供公租房,也鼓励金融机构支持房地产商进行债务重组、支持房地产市场并购。”

潘功胜指出,上述措施已逐渐起到了效果,目前已经能够看到一些积极发展的迹象。“总体来讲,中国的房地产业正在寻求新的平衡”。此外,他还特别提及,标普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情绪和价格都开始呈现正常化的趋势,预计房地产市场已经见底。

展望未来,潘功胜表示,中国的城市化趋势将会继续,城市人口将会继续增加,对于基本的房屋需求依然强劲,相信这会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对于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潘功胜表示,中国政府的整体债务在国际水平中处于中低位,到2022年底,中国政府的债务余额约为60万亿人民币,约为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50%,中央政府债务率约为21%,处在相对较低水平。即使按照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我国政府总债务率约为78%,而G20国家约为94%、新兴市场平均值约为65%。

潘功胜指出,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有两个特点:一方面债务是主要用于投资基础建设,是可以用有形资产做抵押的。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务有很大的区域性,目前只有少数省份在还债时会遇到困难,央行也将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应对。

潘功胜表示,对有债务问题的地方政府,将限制其新增贷款,严格控制其借贷行为;鼓励这些地方政府出售资产还债;要让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按照市场规则进行协商等等。他表示,未来一些欠发达省份的债务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香港金融管理局—国际清算银行高级别会议上的讲话

(2023年11月28日)

尊敬的卡斯滕斯总经理、余伟文总裁,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感谢陈德霖先生的介绍。很高兴参加香港金融管理局与国际清算银行联合举办的高级别会议,共同庆祝香港金融管理局成立30周年以及国际清算银行亚太代表处成立25周年。

借此机会,我主要就中国的经济形势、货币政策、金融业对外开放、参与国际金融治理以及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谈几点意见。

一、关于中国经济形势

中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总体回升的态势更趋明显。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2%,预计全年能够顺利实现5%的经济增长目标。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测上调至5.4%,这个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

从GDP的主要组成部分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上升,服务业表现良好。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反弹,同比增长7.6%。

投资方面,今年1~10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6.2%,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民间项目投资同比增长9.1%,高技术产业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同比增长11%。

外贸方面,10月份,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额止跌回升,同比增长约1%。反映实物量的进出口货运量保持10%左右的增长。

过去一年来,很多央行面临通胀居高不下的挑战,中国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当前,中国的CPI正逐步触底回升。8至9月,CPI恢复正增长。10月,受食品价格同比下跌4%、特别是猪肉价格同比下跌30%等因素影响,CPI同比小幅下跌。我们认为食品价格不会持续下跌,预计CPI将会温和上行。

PMI也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制造业PMI持续改善,5月以来总体呈上升趋势。服务业PMI今年以来一直处于扩张区间。

分析中国经济需要注意两个视角。一是当前中国的GDP总量已超120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8万亿美元。庞大的基数决定了中国经济很难像此前那样维持每年8-10%的高速增长。二是中国正在经历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传统增长模式过度依赖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也许短期内能实现更高增速,但也会固化结构性矛盾,损害增长的可持续性。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更加重要,我们必须更加关注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这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转型之路。

展望未来,中国拥有创新能力强、市场广阔、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链完整以及人力资源丰富且质量高等优势,加上前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相信2024年及以后中国经济将保持健康、可持续增长。

二、关于货币政策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包括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降低政策利率,带动贷款报价利率(LPR)等市场利率下行等。

上述举措为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10月,M2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增长10.3%和9.3%。9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8%,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同时,我们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加大对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三季度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约7万亿元,约占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15%。

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三、关于金融业高水平开放

刚刚结束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推进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是我们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内容。

一是有序推进金融服务业开放。取消银行、保险、证券领域外资持股比例限制。稳步扩大金融领域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来华展业。两周前,中国人民银行向万事网联公司核发了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

过去两个月以来,何立峰副总理在访德、访美期间分别与德国和美国工商金融界座谈。中国人民银行也有定期与金融机构座谈、听取意见和建议的工作机制。今年9月,我们在北京召开了外资金融机构和外资企业座谈会。今天上午,我与在港中外资金融机构座谈交流,了解他们的展业情况,协调推动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

二是稳慎推进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中国A股和国债被纳入MSCI、富时罗素、彭博巴克莱、摩根大通等全球主流指数。目前,境外机构持有我国债券3.3万亿元人民币,近几年年均增速约为30%。

我们积极顺应国际投资者的需求,为直接投资中国金融市场提供便利。“沪深港通”、“债券通”、“互换通”等平稳高效运行,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投资渠道。香港在内地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连接内地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桥梁。

三是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中获得广泛使用。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在顺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制度安排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人民币的跨境支付、投融资、储备等国际货币功能稳步增强。总的来看,人民币已初步具备了国际使用的网络效应,为境内外主体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货币选择,有利于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活动提供便利、降低汇率风险和汇兑成本。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表明,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是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和重要保障,是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四、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治理体系也处于调整变革的关键时期。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二十国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等全球治理平台和机制,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和政策协调。

同时,我们也积极开展双边金融合作。今年以来,先后与美国、欧盟成立金融工作组,这是首次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与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在金融领域成立的专门工作机制,有助于深化双边金融领域的沟通与协调,推动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金融稳定等领域的合作。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践行多边主义,贡献中国智慧,展现大国央行担当。一是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对话与协调,共同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二是坚定推进全球金融治理改革,推动完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治理结构和代表性,构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三是与全球各国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五、关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独特优势

香港是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具有高度开放的商业环境、深度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巨大的人才优势、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国际化的金融监管体系。香港不仅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还是亚洲最大的资产管理中心、私人财富管理中心以及第二大对冲私募基金枢纽。

中国人民银行坚定维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我们将不断优化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体系,强化香港的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支持香港打造亚太地区金融科技枢纽和可持续金融中心。我们坚定支持香港的金融稳定。

我们相信,得益于上述突出优势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加之香港人民的勤勉努力,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将不断巩固提升。

衷心祝愿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留学在线网"新闻页面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自媒体人、第三方机构发布或转载。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

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客服邮箱123456@qq.com,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

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